撰文/谢晶
高温是职业环境中的物理环境之一,尤其在夏季,高温天气对职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它不仅影响职业人群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引发多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高温的职业危害、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和应急处理,学会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自我保护,对于保障职业人群的健康至关重要。
一、高温作业的定义与分类
高温作业指工作环境中存在高气温(如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超标)、强热辐射或高湿度(相对湿度≥80%)的作业类型,常见于金属冶炼、铸造、纺织印染、玻璃制造等工业场景。
高温天气作业是指由气象部门发布日最高气温≥35℃的天气中进行的露天作业,如建筑、环卫、快递、巡线巡检等。
二、高温对职业人群的主要危害
1. 急性健康危害
中暑:包括热痉挛(肌肉抽搐)、热衰竭(脱水、低血压)和热射病(体温>40℃,伴意识障碍),严重时可致死。
脱水与电解质失衡:大量出汗导致钠、钾、钙等流失,引发头晕、心律失常、肌肉痉挛。
2. 慢性健康影响
心血管负担:高温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暴露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消化与泌尿系统损伤:高温抑制食欲和消化功能,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尿蛋白和慢性肾病。
皮肤问题:热疹、晒伤、皮肤老化等。
3. 特殊人群风险
孕妇、未成年工、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等更易受高温危害,可能出现早产、病情恶化等。
三、预防措施
1.工程控制
改善通风:安装风扇、空调或局部排风系统;隔离热源:使用隔热材料遮挡熔炉、蒸汽管道等;自动化替代:用机械操作减少人工暴露时间。
2.管理措施
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7℃以上、40℃以下,全天安排劳动者室外露天作业时间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且在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37℃以下,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劳动者连续作业时间,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劳动者加班。
3.提供休息区
设置阴凉、通风的休息场所,建议每1~2小时安排10~15分钟休息。
4.健康监测
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体检,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避免高温岗位。
5.个人防护
穿戴防护装备:透气、反光的工作服,佩戴遮阳帽、护目镜。
四、应急处理
1.轻度中暑(口渴、头晕、多汗):迅速转移到阴凉处,补充含盐饮料,用湿毛巾降温。
2.热痉挛(四肢肌肉抽搐、疼痛):停止活动,缓慢拉伸肌肉,饮用电解质溶液。
3.热射病(高热无汗、意识模糊):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将患者浸入冷水(15~20℃)或全身喷洒冷水并扇风,直至体温降至38℃以下。
五、涉及的法律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工伤保险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六、维权方法与途径
1.内部协商:职工可以首先尝试与企业内部的上级领导或人力资源部门进行沟通,说明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协商是最直接、成本最低的解决方式。
2.向劳动监察部门投诉:如果内部协商不成,职工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要求对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责令改正。投诉可以通过拨打12333热线或直接前往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提交书面投诉材料。
3.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协商和投诉均不成,职工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需要准备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企业营业执照复印件或工商注册登记信息、相关证据材料等。
4.提起法律诉讼: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职工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高温对职业人群的危害具有急慢性双重威胁,需通过环境改善、健康管理、科学防护和法规保障多维度防控。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需协同行动,以降低职业性中暑及长期健康损害风险。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职业病防治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