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田佳
在医疗体系中,药剂科作为药品储存与管理的核心部门,其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安全以及患者的用药疗效和安全。有效的药品储存与管理能够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保持稳定的质量,减少药品损耗,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以下将详细阐述药剂科在药品储存与管理方面的关键要点。
一、储存环境的把控
药品的储存对环境条件要求严格,不同类型的药品需要特定的温湿度、光照等条件。首先是温度控制,一般来说,常温保存的药品要求温度在10~30℃;冷藏药品则需在2~8℃的环境下储存,如胰岛素、部分生物制品等;而冷冻药品则要维持在-20℃左右。药剂科应配备相应的设备,如常温库、冷藏库、冷冻库等,并安装温湿度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环境数据,确保温湿度在规定范围内波动。一旦出现异常,能及时发出警报通知工作人员采取措施。
光照也是影响药品质量的重要因素,许多药品遇光易分解变质,如维生素类、硝普钠等。因此,储存这些药品的仓库应采用遮光材料建造,药品存放时也尽量选择棕色瓶或用黑色包装材料包裹,避免光线直射。同时,仓库的通风条件也不容忽视,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仓库内的湿度,防止药品受潮发霉,还能排除可能产生的有害气体。
二、药品分类分区管理
为了便于药品的查找、发放和盘点,药剂科需要对药品进行科学的分类分区储存。按照药品的药理作用、剂型、用途等进行分类,例如将抗生素类、心血管类、呼吸系统类等不同药理作用的药品分开存放;针剂、片剂、胶囊剂等不同剂型也要有各自的存放区域。对于特殊药品,如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等,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规进行专库(专柜)储存,双人双锁管理,建立专用账册,做到账物相符。
同时,根据药品的使用频率设置不同的存放区域,常用药品放置在易于拿取的位置,方便调配发放,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要对近效期药品进行单独标识和存放,定期检查,以便及时采取处理措施,避免药品过期造成浪费。
三、库存管理
合理的库存管理是保证药品供应不断档且不积压的关键。药剂科应建立完善的库存管理制度,运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药品的出入库进行详细记录,实时掌握库存动态。通过分析历史用药数据、季节发病规律、临床科室需求等因素,制订科学的采购计划,确定合理的药品库存上限和下限。当库存低于下限值时,及时提醒采购人员进行补货;而当库存高于上限值时,则要分析原因,适当调整采购量。
此外,定期进行库存盘点也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盘点过程中要仔细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批次等信息,确保账物一致。对于盘盈盘亏的药品,要查明原因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同时,对库存药品的质量进行检查,发现有变质、过期等问题的药品,要及时清理并登记上报,按照规定进行销毁处理。
四、人员培训与制度建设
药品储存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专业的工作人员。药剂科要定期组织员工参加业务培训,包括药品储存知识、质量管理规范、信息化系统操作等方面的内容,不断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和责任意识,使员工熟悉各类药品的储存条件和管理要求,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建立健全药品储存与管理制度也是至关重要的。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工作流程,从药品的采购验收、入库储存、保管养护到出库发放等各个环节都要有详细的操作规范和标准。加强内部监督考核机制,对违反制度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总之,药剂科的药品储存与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涉及环境控制、分类分区管理、库存管理、人员培训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只有全面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不断优化管理流程,才能确保药品的质量安全,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药品保障,最终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和健康。
(作者单位: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