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宁艳艳
肛门作为消化系统的末端出口,承担着排泄代谢废物的重任。但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和现代人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痔疮与肛裂成为高发肛肠疾病。了解两者的症状、成因及治疗方式,对维护肛肠健康至关重要。
一、痔疮:血管丛的“交通拥堵”
痔疮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丛发生病理性迂曲扩张形成的柔软团块,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长期腹压增高(如久坐、便秘、妊娠)是核心诱因。
典型症状
便血:内痔早期表现为无痛性鲜红色出血,血液附着于粪便表面或便后滴血;长期出血可致贫血,出现头晕乏力。
脱出:内痔核随排便脱出,需手动回纳;嵌顿时剧痛并伴坏死风险。
疼痛:血栓性外痔或内痔嵌顿时,肛门持续性剧痛,坐立不安。
瘙痒:痔核分泌物刺激肛周皮肤,引发潮湿瘙痒,长期搔抓可致皮肤增厚。
治疗阶梯
保守治疗(适用于Ⅰ-Ⅱ度):饮食调整,每日摄入25~30g膳食纤维(如燕麦、芹菜),保证1500~2000ml饮水;温水坐浴,40℃温水每日2次,每次10分钟,改善局部循环;药物,含氢化可的松栓剂(消炎)、硝酸甘油软膏(松弛括约肌,孕妇禁用)。
微创治疗:硬化剂注射,适用于出血性内痔,注射5%石炭酸植物油使痔核硬化;胶圈套扎,阻断痔核血供,适用于Ⅱ-Ⅲ度内痔,术后轻微坠胀。
手术(适用于Ⅲ-Ⅳ度):PPH术,吻合器切除松弛黏膜,保留肛垫功能,恢复快但费用高;外剥内扎术,传统手术,适用于混合痔,术后疼痛较明显。
二、肛裂:肛管的“撕裂之痛”
肛裂是肛管皮肤层裂伤后形成的慢性溃疡,好发于后正中线,与便秘、括约肌高张力密切相关。
典型表现
周期性疼痛:排便时刀割样痛→短暂缓解→括约肌痉挛引发持续钝痛(可持续数小时)。
出血:裂口渗血,量少色鲜红,附着于粪便或手纸。
便秘:恐惧疼痛忍便,导致粪便干硬,加重肛裂,形成恶性循环。
前哨痔:裂口远端形成的皮赘,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
治疗策略
基础治疗:软化大便,口服乳果糖或聚乙二醇,保持粪便布氏硬度计分3-4级(香蕉状);局部用药,硝酸甘油软膏(促进愈合)、地尔硫卓软膏(降低括约肌压力)。
注射治疗:肉毒杆菌毒素,注射至括约肌间沟,缓解痉挛,需控制剂量。
手术(适用于慢性肛裂):肛裂切除术,切除裂口及瘢痕,但可能损伤括约肌;括约肌切断术,松解肌肉痉挛,改善血供,分开放和闭合式。
三、病因预防与日常护理
痔疮成因:静脉壁薄弱、长期腹压增高(妊娠、慢性咳嗽)、不良排便习惯(久坐、如厕久)。
肛裂诱因:干硬粪便机械损伤、括约肌高张力、局部缺血。
预防建议
饮食管理:高纤维饮食(早餐燕麦片,每日5种以上果蔬),避免辛辣。
排便训练:定时排便(晨起或餐后2小时内),蹲姿更佳,如厕不超过5分钟。
运动保健:每日提肛运动30次,避免久坐,每周3次有氧运动(如快走)。
肛周卫生:便后湿厕纸清洁,保持干燥,避免过度擦拭。
心理调节:建立规律排便反射,避免焦虑影响胃肠功能。
四、前沿进展与常见问题
最新进展
激光治疗:适用于Ⅰ-Ⅱ度内痔,创伤小、恢复快。
生物反馈治疗:训练肛门括约肌松弛,改善肛裂疼痛。
常见问题
痔疮会癌变吗?痔疮本身不会癌变,但长期慢性炎症需警惕,必要时肠镜检查排除直肠肿瘤。
肛裂能否自愈?新鲜肛裂(<6周)通过保守治疗可能自愈,慢性肛裂需手术干预。
孕妇痔疮如何处理?以保守治疗为主,避免含麝香药物,产后症状多自行缓解。
术后护理要点
保持肛周清洁,每日换药。
避免剧烈运动,防止伤口撕裂。
痔疮术后需防肛门狭窄,肛裂术后防假性愈合。
通过科学管理和规范治疗,多数痔疮与肛裂患者可有效控制症状。关注肛门健康,从改变生活习惯开始,让难言之隐不再成为生活困扰。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