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郭彦欢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性疾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家庭造成严重影响。康复护理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一环,通过早期干预,可以显著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早期干预作为康复护理中的关键策略,强调在患者发病初期就采取康复手段,为其提供多维度的护理支持。本文将围绕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早期干预展开讨论,探讨其重要性及对患者预后的积极影响。
1.脑卒中康复护理的现状
1.1 脑卒中康复护理的重要性
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至关重要,因为大部分患者在急性期结束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如偏瘫、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等。这些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使其失去独立性,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损害。康复护理不仅包括对身体功能的恢复,还涵盖心理支持、家庭护理指导、预防并发症等多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患者重新获得自理能力,减轻家庭负担,提高整体预后效果。
1.2 早期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
研究显示,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24~72小时内开始康复护理,可显著提升神经功能恢复的效果。早期干预包括体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呼吸和吞咽功能训练等多种手段。通过这些护理措施,可以预防肢体挛缩、关节僵硬、呼吸功能下降等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同时,早期干预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主动康复意识,积极配合治疗,为后期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早期干预护理的具体措施
早期干预护理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需求量身定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体位管理,保持患者肢体在最佳姿势,防止挛缩和压疮的发生;其次是功能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翻身、坐起、站立等基础动作的训练;再次是吞咽功能训练,防止因吞咽障碍导致的误吸和营养不良。此外,心理支持也是早期干预的重要内容,通过与患者沟通交流,缓解其焦虑和抑郁情绪,激发其康复信心。
2.早期干预护理的作用机制
2.1 促进神经功能重塑
早期干预护理的核心在于促进神经功能重塑。脑卒中患者由于脑部神经受损,功能障碍较为明显。然而,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通过早期、持续的康复护理,可以刺激神经功能的代偿,促进受损功能的恢复。功能训练、体位管理和心理支持等护理措施,有助于促进脑部血液循环,激活受损区域的神经元活性,增强神经网络的重建和功能代偿。
2.2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干预护理对于预防脑卒中患者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脑卒中患者由于长时间卧床,容易出现肺部感染、褥疮、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通过体位摆放、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呼吸功能锻炼,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同时,护理人员对患者的营养状况和心理状态进行全面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措施,确保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得到全方位的支持。
2.3 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早期干预护理的最终目标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独立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通过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生活技能训练,患者的运动、认知、语言和社交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此外,早期干预护理中的心理支持,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强其康复的动力和信心。对于家庭而言,患者的功能恢复可以减轻其照护负担,增加家庭幸福感。
3.结语
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早期干预在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早期干预护理强调在患者发病后尽早启动康复措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通过科学的护理计划和个体化的康复训练,脑卒中患者能够在康复护理中实现更好的预后效果,重新回归社会。未来,应加强对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早期干预的重视,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培训水平,为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精准的康复支持。
(作者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循环化工园区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