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肾脏移植:重生的希望与背后的挑战
2025-02-10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6万

撰文/李文志

当一个人的肾脏因疾病而无法维持正常代谢时,他的生命便仿佛进入了倒计时。对于终末期肾病患者而言,透析虽然能延续生命,却无法完全替代肾脏的全部功能,也难以提供与健康人相近的生活质量。而肾脏移植,则为这类患者带来了真正的“重生”机会。肾脏移植不是“换个器官”那么简单,它的背后有着复杂的医学流程、技术挑战、伦理问题和长期管理。很多人对肾移植的认知仍停留在“有了肾源就能换”“换了就能恢复正常生活”的表层理解,但实际情况远不止于此。本文将带你系统了解肾脏移植从原理到实践的全过程,解读它作为“生命重启键”背后的希望与挑战。

肾移植,是为谁准备的

肾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是终末期肾病,即肾功能下降至不足正常人的10%~15%,已无法维持体内水、电解质及代谢平衡。常见的导致终末期肾病的原因包括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遗传性多囊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此阶段患者常面临长期透析、并发症频发、生活质量下降甚至生命威胁。而肾移植,正是为这部分人群提供的“功能替代”方式,它不同于透析的“部分维持”,而是通过植入一个新的健康肾脏,使患者真正恢复代谢调节能力,从而摆脱透析的束缚,恢复相对正常的生活状态。

肾移植是如何进行的

等待合适的肾源:目前肾源主要有两类,活体捐献和逝者捐献。无论哪种来源,必须满足组织配型、血型相容、交叉配型阴性等医学条件,才能降低术后排异风险。

评估受体条件:肾移植手术前,需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包括心肺功能、感染状态、肿瘤筛查、精神心理状况等。医生要确保患者术后能承受手术创伤及免疫抑制治疗。

进行手术植入:手术过程中,新肾并不会替换原有的两个病肾,而是另行植入在下腹部盆腔区域,并与患者的动脉、静脉和输尿管连接。通常手术需3~4小时,术后数小时内新肾即可开始产尿。

术后管理:移植只是开始

为了避免免疫系统攻击新肾,患者必须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这类药物可以抑制T细胞活性,防止排异,但同时也会降低身体整体免疫力,增加感染、肿瘤等风险。

定期复查:包括血肌酐、尿常规、药物浓度、免疫指标等,及时发现排异征兆。

精准用药:免疫抑制剂必须定时、定量服用,不可随意停药或减量。

防控感染:术后前几个月是感染高发期,要特别注意呼吸道、泌尿系统等感染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肥胖、戒烟限酒、预防高血压和糖尿病等,是延长肾移植存活时间的重要保障。

肾移植能带来多大改善

相比透析,移植后的患者通常能拥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和自由度,更少的并发症和住院频率,更长的生存时间(成功移植后10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更强的劳动能力,部分人可恢复工作、学习,甚至生育功能。

但即使移植成功,新肾的寿命也并非永久。在最理想状态下,活体供肾可使用15~20年,逝者供肾平均存活期约为10年左右。一旦移植物功能衰竭,患者仍可能回到透析状态,或再次等待下一次移植机会。

伦理与现实的挑战仍在继续

肾源紧张:我国每年约有几十万人等待肾移植,而供体数量远远不足。随着器官捐献理念的逐步普及,这一情况正在改善,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经济与资源分配:虽然国家对移植手术和抗排异药物提供部分医保支持,但整体花费依旧不低,加之长期随访和用药需求,对患者家庭是长期压力。

患者依从性:部分移植者术后自感良好,擅自减药、停药,导致急性排异甚至失去移植物,教训极为惨痛。

肾脏移植是现代医学的重大成就之一,代表了人类对生命极限挑战的突破。它不仅延续了无数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命,也让他们有机会重新拥有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但它的成功不只取决于技术,更取决于后续管理与长期坚持。对于患者而言,肾移植意味着一份新的希望,但也意味着肩上的一份责任。对社会而言,推动器官捐献、保障医疗资源公平、提高大众对移植医学的认知,仍是长期需要努力的方向。肾移植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一场从身体到心理、从医学到伦理的长期旅程,需要我们带着尊重、理解和耐心,走得更远,也活得更好。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35部图书获资金支持!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发布2025年科普创作出版资金资助项目名单
机器人“顶流”组团亮相科博会,它们除了跑马还有哪些本领?
关键技术、数据集开放,“天工”将有更多兄弟姐妹!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