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王月成
头痛,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有人是感冒发烧引发的钝痛,有人是精神紧张后的胀痛,还有人头一痛就是一整天,甚至反复发作多年。面对反复困扰的头痛,很多人纠结于一个问题:到底该看中医还是西医?事实上,头痛只是一个症状,它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原因。想要对症治疗,首要的是弄清楚“为什么痛”。而中西医各有侧重和优势,结合病因、个体情况和治疗目标,才能做出最合理的选择。
头痛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
头痛并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的“共性表现”。根据国际头痛学会分类,头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头痛是指头痛本身就是疾病,如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等,这类头痛最为常见,尤其见于年轻人和女性。继发性头痛是其他疾病引起,如脑出血、颅内肿瘤、鼻窦炎、高血压、颈椎病、青光眼等,通常会伴随其他症状,如呕吐、发热、意识改变或视力模糊等。如果头痛是突然发生、剧烈或呈进行性加重,或伴有上述异常表现,应高度警惕潜在的严重器质性疾病,尽快前往医院进行头颅CT、MRI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及时处理。
西医治疗头痛:快、准,但偏重对症
西医诊疗强调“病因明确、干预精准”。对原发性头痛,西医通常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和预防复发,如偏头痛在急性期常用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曲坦类药物(如舒马曲坦)缓解;频繁发作者可用普萘洛尔、托吡酯等药物预防;紧张型头痛以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必要时配合肌肉松弛剂;丛集性头痛可短期使用高流量吸氧或注射曲坦类药物控制,部分患者需口服钙通道阻滞剂等预防复发。对于继发性头痛,西医重点在于控制原发病,如降压、抗感染、减轻颅压等。
优点是见效快,适合急性发作期,尤其对头痛剧烈、影响生活者可快速缓解。但局限是部分头痛反复发作,长期依赖药物易有副作用,且难以根本解决“易复发”的问题。
中医治疗头痛:调理为主,重视整体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头痛的发生与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以及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痰浊内生等内因有关。常见中医证型有:风寒头痛多见于感冒初期,头痛伴怕冷、流涕;肝阳上亢型头痛则表现为剧烈疼痛、面红目赤、易怒烦躁;气血虚弱者多为隐隐作痛,伴乏力、失眠、心悸;痰湿阻络型为头重如裹,常伴有恶心、胸闷、舌苔厚腻。
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常用方法包括:中药内服,如川芎茶调散、天麻钩藤饮、通窍活血汤等;针灸刺激百会、风池、太阳等穴位,可缓解紧张性头痛、偏头痛;推拿、拔罐、刮痧适合颈肩肌紧张导致的头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饮食上忌辛辣、油腻、生冷食物,注重养肝养血。
优点在于注重体质调理,副作用小,适合慢性、复发性头痛及体虚人群;局限是见效相对缓慢,急性剧烈头痛时单纯中医干预可能不够及时。
怎么选?不同情况对号入座
首次出现剧烈头痛,或伴发热、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应首选西医,排除严重器质性疾病。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反复发作影响生活,西医药物控制急性发作,中医调理体质、预防复发。慢性头痛、压力大、睡眠差、女性经期相关性头痛可考虑中医综合干预,长期调理更有效。感冒后风寒头痛、鼻窦炎引起的面部压痛,中医药、针灸、艾灸配合效果明显。颈椎病相关头痛,西医可用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中医理筋通络、针灸推拿改善症状。长期吃止痛药无效或副作用明显者建议评估体质转向中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效果更好
实际上,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二选一”,而是可以优势互补、协同治疗。比如,西药迅速缓解症状的同时,中药调理气血、疏风止痛,可以减少复发频率,针灸配合药物治疗,可缩短病程、改善睡眠。在正规医院中,越来越多的神经科或中医科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联合制定治疗方案,强调“个体化”而非“单一化”。
头痛虽常见,但不容忽视。中医重在调根,西医重在对症,各有优势。真正关键不是“中医好还是西医好”,而是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头痛并非都靠“吃药止痛”,从查清病因、调整体质、管理情绪、改善生活方式入手,才是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对头痛保持科学态度,对身体多一份理解和耐心,远比盲目用药或反复更换医生更有意义。
(单位:河北省中医院,省市:河北省石家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