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云曼
血液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载体,宛如一条奔腾不息的“生命之河”,源源不断地为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输送氧气与营养物质,同时带走代谢废物。血常规检查,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打开解读血液中健康信号的大门,洞察身体的内在状况。
红细胞:氧气的“快递员”
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是至关重要的角色,宛如氧气的“快递员”,负责把氧气从肺部运送到全身各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是评估其功能的关键指标。
红细胞计数体现血液中红细胞的数量。正常成年男性约为4.0~5.5×1012/L,女性约为3.5~5.0×1012/L。若红细胞计数偏低,就如同快递员数量不足,氧气运输能力下降,进而引发贫血症状,像蹲久起身头晕、脸色发白、爬楼梯气喘等。导致红细胞计数偏低的原因多样,缺铁是常见因素,很多人因不爱吃肉而缺铁;女性月经量过多,会使铁等造血原料流失;长期营养不良也会影响红细胞生成。
血红蛋白浓度反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它是红细胞运输氧气的关键物质。正常成年男性约120~160g/L,女性约110~150g/L。该浓度降低提示贫血,升高则可能与血液浓缩(如出汗多未及时补水)或心肺疾病等有关。
红细胞压积反映血液中红细胞所占比例,可辅助判断贫血程度。当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压积都低于正常范围,就可能存在贫血,需进一步检查明确类型和原因,以便对症治疗。
白细胞:免疫系统的“卫兵”
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卫兵”,它们时刻警惕着外界病原体的入侵,一旦发现“敌人”,就会迅速出击,保卫身体的健康。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是评估免疫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
白细胞计数正常范围约为4.0~10.0×109/L。当白细胞计数升高时,说明身体正在“打仗”,可能是感染或炎症引起的。其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比如嗓子化脓、肺炎等;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则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感冒发烧、流感等。而白细胞计数降低,可能意味着免疫力“罢工”了,常见于刚做完化疗的病人、长期生病的人等,这时候他们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等疾病。
白细胞分类还包括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单核细胞比例异常可能反映某些特殊感染或血液疾病的早期变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可能与过敏反应和寄生虫感染有关;嗜碱性粒细胞比例的变化也可能提示某些疾病状态。
血小板:血管的“维修工”
血小板是血管的“维修工”,当血管出现破损时,它们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阻止血液流失。血小板计数是评估出血和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血小板计数正常范围约为100~300×109/L。如果血小板计数偏低,就像维修工太少,会导致出血风险增加。患者可能会出现身上莫名青一块紫一块、刷牙总出血、伤口流血难止住等症状。而血小板计数偏高,就像维修工太多,会增加血栓风险,长期升高可能引发脑梗、心梗等严重疾病。
除了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压积等指标也能反映血小板的功能状态。平均血小板体积异常可能反映血小板的成熟度和功能变化;血小板分布宽度异常可能提示血小板大小不均,与血小板生成异常或破坏增多有关;血小板压积则有助于判断血小板数量和体积的综合情况。
解读血常规报告的注意事项
当我们拿到血常规报告,看到上面的箭头不必过于紧张,并非所有箭头都代表生病。轻微异常可能由生理因素或个体差异引起,像空腹抽血、刚跑完步、女性月经期等都可能使指标暂时波动;有些人天生血小板稍高但无不适,定期观察即可。要更准确解读报告,需结合症状,比如白细胞高且伴发烧咳嗽,可能是细菌感染;红细胞低且月经量多,可能是缺铁性贫血。第一次检查出现轻微异常,医生可能会让患者在1~2周后复查以排除偶然因素。不过,若出现重度贫血信号(血红蛋白低于70g/L,如爬楼梯喘、嘴唇发白)、白细胞危急值(超30×109/L或低于1×109/L)、血小板危险值(低于30×109/L或高于1000×109/L且有相应症状),需马上就医。
(单位:晋州市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晋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