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邓金安
一提到“麻醉药”,很多人脑海里就会浮现出一连串让人心慌的词,比如“成瘾”“控制不了”“会不会以后离不开”等。特别是家里有老人做手术、孩子要麻醉,或者自己将要接受一次手术的人,听到医生说“要麻醉”时,往往第一反应不是疼痛怎么控制,而是担心:“麻醉药是不是一种成瘾药物?用多了会不会以后戒不掉?”其实,这种担心很多时候是源于误解。麻醉药和真正意义上的“成瘾药物”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别。今天我们就用平实的语言,一起走近麻醉药物的真实世界,还它一个“清白”,也让每一位普通人能安心面对可能遇到的麻醉。
“上瘾”的误解,大多源于影视剧和网络传言
许多关于麻醉药“会不会上瘾”的恐慌,其实是被影视作品或误导性说法放大了。在某些电影或小说中,常常看到“麻醉药注射成瘾”的情节,把麻醉药跟毒品混为一谈,甚至称它为“合法的毒药”。但这些情节大多数是为了剧情需要,和现实中的麻醉用药差距很大。
真正会让人上瘾的是少数具有“快感”作用的药物,如果在非医疗场合、非医生指导下长期滥用,确实可能产生依赖。但这些药物不是麻醉科日常手术中使用的麻醉药,医院对这类药品的管理也极其严格,有专门的储存、记录和审批流程。普通人几乎不可能通过正规途径接触到足以成瘾的量。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麻醉药,比如异氟烷、丙泊酚、笑气、利多卡因等,都不是成瘾性强的药物。像丙泊酚(很多人称它为“让人秒睡的白药水”)这种药物虽然效果迅速,但它没有像毒品那样刺激大脑“奖赏系统”的功能,因此并不会让人感到兴奋或渴望再次使用。
麻醉结束后为什么有人觉得“很舒服”?那不是上瘾
有些人经历过一次手术麻醉后会说:“那次麻醉感觉真不错,睡一觉就好了,完全没感觉。”还有人会开玩笑说:“这药真好用,感觉能天天来一次。”但这只是术后身体放松、疼痛暂时消失的短暂舒适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上瘾”。
实际上,麻醉过程中,医生会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和使用时间,一旦手术结束,就会停止给药,让身体自然代谢掉药物。人醒来后,大脑也会逐渐恢复正常活动,没有强烈的“重来一遍”的心理需求。
而且,大多数人麻醉醒来后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舒服”,而是口干、头晕、困倦、想吐、迷糊。这些都是麻醉药代谢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正常反应,几小时内就会消失。可见,真正经历过麻醉的人,很少会觉得“上瘾”,更多的是希望下次尽量别再做手术了。
特殊情况:慢性疼痛患者或个别人群需特别管理,但也不等于成瘾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医院里,有一类人群确实长期接触某些镇痛药物,比如癌症晚期患者、慢性疼痛病人等,他们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阿片类镇痛药。这些药物并不用于麻醉,而是用于长期控制疼痛,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这类药物如果使用时间过长、剂量逐渐增加,确实有可能出现“耐受”或“依赖”问题。但这属于医学上的“药物依赖”,并不等于吸毒式的“成瘾”,更不是“乱用麻醉药”造成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替代、减量、轮换等方式进行干预,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普通人只在手术时偶尔接触一次麻醉药,不会面临这样的情况。所以无需因此而过度担心。
面对麻醉,了解比恐惧更有力量
总的来说,麻醉药在医学中是安全、可控的。只要是在正规医院、由专业医生操作,按照标准流程使用麻醉药物,是不会让人上瘾的。担心上瘾、拒绝麻醉、擅自减少麻醉剂量,这些做法反而会带来更大的风险,比如手术中感到疼痛、孩子术中苏醒、术后恢复困难等。
当我们对麻醉不了解的时候,容易用自己的想象代替真实。但医学不是靠想象,而是靠经验、数据和安全管理。麻醉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在患者毫无知觉的时候,默默守护他们的安全。他们所使用的每一毫克药物,背后都有严密的考量和计算。
所以,当你或家人即将面临一次手术时,不必害怕麻醉。它不是一场“危险的赌博”,而是一次“科学的接力”。你交出身体的控制权,医生接过它,用专业与冷静,让你无痛、安稳地度过最关键的时刻。
(单位:四川天府新区人民医院,省市:四川省成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