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马艳华
过敏性鼻炎是困扰全球数亿人的常见慢性病,尤其在换季或空气质量变化时,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可能反复发作。然而,许多人对这一疾病存在认知误区:有人认为“忍一忍就过去了”,有人盲目追求“根治偏方”,结果不仅症状未缓解,还可能延误治疗时机。本文将梳理过敏性鼻炎防治的核心要点,帮助患者避开误区,科学应对,让生活回归轻松。
一、过敏性鼻炎的常见误区解析
1. 误区一:过敏性鼻炎是小毛病,无需治疗
真相:若长期放任不管,炎症可能蔓延至下呼吸道,诱发哮喘、鼻窦炎等并发症。出现持续鼻塞、鼻痒、流清涕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过敏原,并制定干预方案。
2. 误区二:长期依赖血管收缩剂(如鼻喷剂)
真相:此类药物可快速缓解鼻塞,但连续使用超过一周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导致鼻塞加重。需遵医嘱使用,每日喷鼻次数不超过推荐剂量,症状缓解后逐步停药。
3. 误区三:盲目追求“根治”偏方
真相:过敏性鼻炎目前无法彻底治愈,但通过规范治疗可实现长期控制。警惕“祖传秘方”“包治鼻炎”等虚假宣传,选择正规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和脱敏治疗。
4. 误区四:忽视环境控制
真相: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是主要诱因,单纯用药不规避过敏原等于“治标不治本”。定期清洁床品、使用空气净化器、佩戴口罩,减少过敏原接触。
5. 误区五:错误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
真相:生理盐水冲洗可清除鼻腔分泌物和过敏原,但冲洗频率过高或浓度不当可能破坏鼻黏膜。每日冲洗1~2次,使用等渗生理盐水(0.9%),避免用力过猛导致呛水。
6. 误区六:过度依赖免疫疗法(脱敏治疗)
真相:脱敏治疗需长期坚持(通常3年以上),且仅对尘螨等单一过敏原有效。需通过专业评估确认适应证,治疗期间仍需配合药物和环境控制。
二、过敏性鼻炎的科学防治策略
1. 预防:从源头减少过敏原接触
环境管理:定期用60℃以上热水清洗床单被罩,减少尘螨滋生。花粉季节关闭门窗,外出时佩戴护目镜和口罩。避免饲养带毛宠物,或至少让宠物远离卧室。
饮食调理:少吃可能引发炎症的食物(如加工食品、高糖饮料)。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C、D和Omega-3的食物(如深色蔬菜、鱼类),辅助调节免疫。
生活习惯:雾霾天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佩戴N95口罩。避免用力擤鼻,防止鼻腔黏膜损伤。
2. 治疗:分层管理,个体化用药
轻度间歇性鼻炎:优先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缓解鼻痒、打喷嚏。配合生理盐水冲洗,减少过敏原残留。
中重度持续性鼻炎:联合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和抗组胺药,控制黏膜炎症;症状严重时,可短期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
特殊情况处理:合并哮喘者需同步治疗,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控制气道炎症。鼻息肉患者可能需手术干预,术后仍需长期用药预防复发。
3. 长期管理:与疾病“和平共处”
定期复诊:每3~6个月评估症状控制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心理调节: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焦虑,避免因情绪波动加重症状。
健康教育:加入患者互助组织可与病友交流经验,获取权威防治知识,识别谣言误区。集体支持能缓解焦虑,提升治疗信心,通过科学管理减少症状干扰,避免被误导性信息耽误病情,助力长期稳定控制鼻炎。
三、 结论
过敏性鼻炎虽难以根治,但通过规避误区、科学防治,患者完全可以将症状控制在不影响生活的范围内,关键在于不轻视疾病,不盲目追求“神药”,坚持环境控制与规范用药相结合。记住,与过敏性鼻炎的“战斗”是一场持久战,而科学的认知和主动的管理,就是最有力的武器。愿每位患者都能摆脱误区,轻松呼吸,享受每一个季节的美好。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