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聂力宏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黄疸。其核心机制是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升高,沉积于皮肤、黏膜和巩膜,引发皮肤黄染。轻中度黄疸通常无害,但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引发胆红素脑病,造成不可逆神经损伤。因此,科学认知黄疸、规范监测与干预是每位新手爸妈的必修课。本文将揭秘胆红素的“来龙去脉”,系统阐述黄疸的成因、危害、监测方法及家庭护理要点,助力宝宝平稳度过黄疸期。
一、胆红素的“前世今生”:黄疸的生理与病理基础
1. 胆红素生成与代谢
胎儿期红细胞寿命短,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加,释放大量血红蛋白,经肝脏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经白蛋白运输至肝脏,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结合胆红素,通过胆汁排入肠道,部分经肠道菌群还原为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2. 新生儿黄疸的特殊诱因
生理性黄疸: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7~10天消退,与新生儿肝脏处理胆红素能力不足有关。
病理性黄疸:24小时内出现,或持续>2周,或退而复现,常见原因包括:溶血性疾病如母婴血型不合(Rh/ABO溶血)、G6PD缺乏症;感染如新生儿肝炎、败血症等;先天性疾病如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胆道闭锁。
二、黄疸的危害:从皮肤黄染到神经损伤
1. 轻度黄疸:皮肤黄染,通常无症状,监测胆红素水平即可。
2. 重度黄疸:胆红素>342μmol/L(20mg/dl)时,未结合胆红素可能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表现为:急性期嗜睡、拒奶、肌张力减退、吸吮反射减弱;慢性期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力损失、牙釉质发育不良(核黄疸四联征)。
三、黄疸的监测与诊断:精准评估是关键
1. 经皮胆红素测定(TcB)
使用黄疸仪无创测量前额、胸骨、足跟皮肤胆红素值,能够快速筛查,但需结合日龄、胎龄、高危因素综合判断。
2. 血清总胆红素(TSB)测定
TcB接近干预阈值、早产儿、存在高危因素时进行测定;同时检测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型、Coombs试验、甲状腺功能等,明确病因。
3. 高危因素评估
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胎龄<38周、低出生体重儿,母婴血型不合、G6PD缺乏症家族史、母乳喂养不足。
四、黄疸的治疗:从光疗到换血
1. 光疗
特定波长(450~460nm)蓝光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经胆汁、尿液排出。单面光疗、双面光疗或光纤毯,需裸露皮肤、佩戴眼罩保护眼睛。副作用为发热、腹泻、皮疹(通常比较轻微,停光疗后可缓解)。
2. 换血疗法
指征:严重溶血、已确诊急性胆红素脑病、TSB>428μmol/L(25mg/dl)。
操作:通过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置换出血中致敏红细胞及胆红素。
3. 药物治疗
丙种球蛋白:阻断溶血过程,用于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白蛋白:增加白蛋白与胆红素结合,减少游离胆红素,用于TSB接近换血阈值时。
五、家庭护理:科学照护促进黄疸消退
1. 母乳喂养优化
频次:每日哺乳8~12次,刺激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
补充喂养:若母乳不足,可添加配方奶,确保每日排便2~3次。
2. 日光浴辅助
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暴露四肢、背部于散射阳光下,每次15~20分钟,避免直射眼睛。仅适用于轻度黄疸,不可替代光疗。
3. 观察与记录
皮肤黄染范围从面部向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手足心时需警惕。嗜睡、拒奶、尖叫、抽搐为就医指征。
六、结语
新生儿黄疸是胆红素代谢的“成长烦恼”,科学认知、精准监测、规范干预是保障宝宝健康的关键。新手爸妈需掌握黄疸的基本知识,学会观察皮肤黄染变化,确保母乳喂养充足,定期监测胆红素水平。面对病理性黄疸,及时就医、配合光疗或换血治疗,可最大限度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黄疸虽常见,但不可轻视,用知识武装自己,守护宝宝健康。
(单位:平乡县人民医院,省市:河北省邢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