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赵国霞
脑卒中是全球第二大、我国首位致死致残性疾病,约70%的存活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恢复期(发病后1周至1年)是神经功能重塑的关键阶段,家庭作为主要康复场所,其护理质量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社会参与度。本文系统阐述家庭康复护理的核心要点,涵盖功能训练、环境改造、心理支持及并发症预防四大维度,为照护者提供科学指导。
一、早期康复介入原则
1.1 康复时机选择
超早期康复:生命体征稳定后48小时即可启动被动关节活动,避免长期卧床导致废用综合征。
阶段性推进:软瘫期(1~3周)以维持关节活动度为主,痉挛期(2~12周)需抑制异常肌张力,恢复期(3个月后)强化主动运动控制。
1.2 神经可塑性利用
任务导向性训练:通过重复性动作(如抓握-释放)激活运动皮层重组,每日训练时间需≥30分钟。
多感官刺激:结合触觉(毛刷刺激)、听觉(指令强化)提高神经回路连接效率。
二、家庭康复训练实施要点
2.1 运动功能训练
被动运动:家属辅助完成各关节全范围活动,顺序为肩-肘-腕-指-髋-膝-踝,每日2次,每次5分钟。
主动运动:引导患者进行桥式运动(仰卧抬臀)、坐位平衡训练,逐步过渡到站立位重心转移。
2.2 语言与认知训练
发音练习:从单音节(啊-哦)到短语复述,配合口型示范与镜像疗法。
注意力训练:使用数字排序、物品分类等任务改善执行功能,每日训练量逐步增加至20分钟。
2.3 日常生活能力(ADL)训练
进食训练:选用防滑碗具与加粗餐具,从健侧手辅助患侧手完成舀取动作。
穿脱衣物:选择开襟前扣式上衣,遵循“先穿患侧、后脱患侧”原则,配合坐位稳定训练。
三、家庭环境与安全护理
3.1 物理环境改造
防跌倒设计:卫生间安装L型扶手(高度85cm),卧室至卫生间通路宽度≥90cm,地面去除地毯等易滑物。
辅助器具适配:根据患者身高配置四脚手杖(高度=腕横纹至地面距离+5cm),轮椅选择可调节扶手与脚踏板的型号。
3.2 并发症预防
压疮管理: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水垫或气垫床,重点观察骶尾部、足跟部皮肤状况。
呼吸功能维护:每日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吸气4秒-屏息2秒-呼气6秒),配合有效咳嗽练习预防肺部感染。
四、心理支持与情绪管理
4.1 患者心理干预
情绪识别:关注抑郁(持续兴趣减退)、焦虑(过度担心复发)的早期信号,使用PHQ-9抑郁量表每月筛查。
正向激励:采用“小步子成功法”,对完成穿衣、进食等动作及时给予具体表扬,如“今天自己系纽扣的速度更快了”。
4.2 家属支持网络构建
照护者培训:通过视频示范学习良肢位摆放(患侧卧位时肩关节前伸90°)、痉挛处理(冰敷肱二头肌降低肌张力)等技能。
压力管理:建立家属互助小组,每2周进行1次线下交流,分享应对患者情绪波动、康复瓶颈期的经验。
五、定期随访与专业衔接
5.1 康复进度评估
量化指标:每月使用Fugl-Meyer量表(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ADL能力)进行评估,记录进步幅度。
设备调整:根据肌力恢复情况(如握力≥10kg)逐步升级训练器具,从沙袋(1kg)过渡至弹力带抗阻训练。
5.2 多学科团队协作
康复科随访:每3个月进行专业评估,调整训练方案,重点关注异常运动模式(如划圈步态)的纠正。
远程指导:利用可穿戴设备(如步态分析仪)上传数据,获取康复师的实时动作指导。
六、结语
脑卒中恢复期家庭护理需遵循“早介入、分阶段、多维度”原则,通过科学训练促进神经功能重塑,结合环境改造与心理支持构建康复生态。家属应成为“康复协调员”,既要掌握基础护理技能,又要学会与专业团队有效协作。通过持续6~12个月的家庭康复,约40%的患者可实现生活基本自理,显著降低致残率,最终实现从“存活”到“生活”的质变。
(单位:阜平县史家寨中心卫生院,省市: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