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花力
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常同时面临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多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每人同时服用4~6种药物,这种“多重用药”现象虽为控制病情所需,却也暗藏风险。若用药不当,可能引发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叠加等问题,反而损害健康。以下为老年人及照护者提供一份实用的多重用药安全指南。
多重用药的潜在风险远超想象。老年人肝肾功能随年龄衰退,药物代谢能力下降,多种药物同时进入体内,可能像“堵车”一样互相干扰代谢过程。例如,阿司匹林与抗凝药同时服用,会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降压药与利尿剂联用若未调整剂量,可能导致低血压性休克。此外,药物不良反应在老年人中更易被忽视——有些老人把头晕、食欲减退当作衰老的正常表现,实则可能是药物叠加引发的副作用。研究表明,同时服用5种以上药物的老年人,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单一用药者高出3倍。
日常用药中,“凭经验用药”是最常见的误区。不少老人习惯根据往年病历或他人推荐自行购药,甚至认为“老毛病不用看医生”。比如患关节炎的老人长期服用布洛芬止痛,却未告知医生自己同时在吃抗凝药,结果引发胃出血。还有些家庭存在“药品共享”现象,子女把自己的降压药给父母服用,忽略了个体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异,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药越多效果越好”的观念也需纠正。部分老人觉得多吃几种药能“全方位”控制病情,甚至主动要求医生增加药量。实际上,每种药物都有特定的作用靶点,盲目叠加可能造成“过度治疗”。例如,同时服用两种降糖药未监测血糖,可能引发低血糖昏迷;多种感冒药混服,易因含相同成分(如对乙酰氨基酚)导致肝损伤。
掌握正确的用药原则是安全的第一道防线。首要原则是“精简用药”,即每新增一种药物前,先与医生沟通当前用药清单,评估是否有可替代或停用的药物。国际老年医学领域提倡逐步减药理念,对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减少不必要的药物种类,能显著降低风险。
其次,要建立“用药档案”。用笔记本或手机记录每种药物的名称、剂量、服用时间及注意事项,包括处方药、非处方药、保健品(如鱼油、钙片)。就医时携带这份档案,能帮助医生全面判断药物相互作用。例如,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老人,若同时补充大量辅酶Q10,需医生评估是否调整剂量。
定时定量服药是关键。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可借助分药盒、手机闹钟等工具提醒。特别注意“空腹”与“餐后”的区别:降压药多需晨起空腹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则需餐后吃以减少胃刺激。若漏服药物,切勿擅自加倍补服,如降糖药漏服可能引发血糖波动,应咨询医生后再处理。
照护者也需掌握观察技巧。留意老人用药后的异常反应:如服用地平类降压药后出现下肢水肿,可能是药物副作用;用利尿剂后夜尿增多影响睡眠,需及时反馈医生调整用药时间。此外,定期整理药箱同样重要,每3个月检查一次药品有效期,丢弃变质、过期药物,尤其注意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需避光保存,过期后可能失效。
特殊情况的处理更需谨慎。当老人出现呕吐、腹泻时,口服药物可能无法吸收,应暂停用药并就医;感冒发热时,不要自行服用复方感冒药,需核对成分是否与正在使用的慢性病药物冲突。若老人发生跌倒,需排查是否因降压药、镇静剂导致的低血压或头晕。
老年人用药安全,需要“医患护”三方协作。医生应遵循“最少有效剂量”原则,优先选择长效制剂减少服药次数;药师需主动讲解药物相互作用;照护者要耐心协助监督用药;老年人自身则应摒弃“久病成医”的心态,不隐瞒用药史、不擅自增减药物。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让药物真正成为健康的“守护者”,而非潜在的“伤害源”。
(单位:河北省卢龙县医院,省市:河北省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