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三多一少”之后:中医如何认识糖尿病?
2025-03-24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703

撰文/陈毅君

诊室里,65岁的张阿姨拿着体检报告满脸困惑:“医生,我最近总觉得口渴,刚喝完水又想喝,饭吃得多体重却掉了5斤,化验单说我是糖尿病,这病在中医里是不是叫消渴啊?”

张阿姨的疑问道出了很多人的困惑。当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少的“三多一少”症状时,现代医学往往诊断为糖尿病,而中医对这类病症的认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让我们从中医视角,解析糖尿病的来龙去脉。

一、病名溯源:不止“消渴”这么简单

很多人以为中医里的“消渴”就是糖尿病,其实二者不能完全画等号。《黄帝内经》最早记载“消渴”症状,描述为“多食而瘦”“饮一溲二”,与现代糖尿病的典型表现高度吻合。但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更广,还包括尿崩症等其他代谢性疾病。

东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消渴病有三: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这种三焦分证的思路,至今仍是中医辨证的重要依据。清代医学家叶天士进一步指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核心病机,为后世治疗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病因解析:五脏失衡是根源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体质、饮食、情志等因素密切相关。《素问》记载“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明确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是重要诱因。

从脏腑功能来看,糖尿病与肺、胃、肾关系最为密切。肺主通调水道,肺热炽盛则津液耗伤,导致多饮;胃主腐熟水谷,胃热亢盛则消谷善饥;肾主水液代谢,肾虚则固摄无权,出现多尿。现代研究发现,中医所说的“肾虚”状态,与胰岛素抵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存在一定相关性。

情志失调也是重要病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易怒会导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灼伤津液。临床观察显示,约30%的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明显情绪应激史,这与中医“怒伤肝”“肝火旺”的理论不谋而合。

三、辨证施治:同病异治的智慧

中医治疗糖尿病讲究辨证分型,常见类型包括,肺热津伤型:表现为口渴多饮、口干舌燥,治法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常用消渴方加减(天花粉、黄连、生地黄等)。胃热炽盛型:主要症状为多食易饥、大便干燥,采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的玉女煎治疗(石膏、知母、麦冬等)。肾阴亏虚型:可见尿频量多、腰膝酸软,需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是经典方剂。

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常出现气阴两虚证,表现为乏力、自汗、手足心热,治疗需益气养阴,参芪地黄汤是常用选择。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这些方剂中的多种成分具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血糖的作用。

四、日常调理:未病先防的实践

中医强调“治未病”,糖尿病的日常调理尤为重要。饮食上需遵循“粗茶淡饭”原则,《饮膳正要》提倡“少食肥甘,多食蔬菜”,现代研究也证实,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有助于控制血糖。

运动方面,中医主张“形神共养”,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双手攀足固肾腰”等动作,能改善脾胃功能、增强肾气,适合糖尿病患者练习。研究显示,坚持传统功法锻炼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0.5%~1%。

穴位按摩也有辅助作用,常按足三里(健脾)、太溪(补肾)、胰俞(降糖特效穴)等穴位,每次1~3分钟,每天2次,能调节脏腑功能,辅助控制血糖。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两千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它不仅关注“三多一少”的表象,更注重探寻脏腑失衡的根源。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能更好地改善症状、预防并发症。正如清代名医徐灵胎所言:“治病如开锁,贵乎得其法”,找到适合个体的调理方案,才是应对糖尿病的关键。

(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省市:湖南省长沙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机器人领域两大盛会8月举办,北京人形机器人领跑全国
北京发布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行动计划
推荐阅读
贾伟平院士:警惕糖尿病年轻化趋势
2025-07-29 科普时报
做“足”功课,降低糖尿病并发症风险
2025-06-24 科技日报
吃饱吃好不升糖!糖尿病患者专属饮食解决方案
2025-05-26 北京积水潭医院
血糖检测不仅用于糖尿病:如何通过血糖监测预防慢性病?
2025-03-24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