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莲香
支气管扩张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主要特征是支气管壁因感染或其他原因而不可逆地扩张,导致黏膜纤毛功能受损、排痰困难、易感感染,形成一个长期、慢性的炎症循环。其中,咳嗽、咳痰和反复咳血是最典型的临床表现。不少患者因反复咳血而恐慌,甚至认为这就是肺癌的前兆。实际上,支气管扩张所致的咳血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中的并发症,但长期反复咳血,若处理不当,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造成贫血、气虚,甚至诱发严重出血风险。因此,科学认知咳血背后的机制,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尤为关键。
咳血:支扩的一个“慢性伤口”
支气管扩张导致的咳血,来源于病变部位支气管内膜的慢性充血、毛细血管破裂。由于支气管壁长期受炎症刺激,血管壁变薄、脆弱,加之痰液聚积、剧烈咳嗽,就容易引起出血。一些患者表现为痰中带血丝,也有些人是鲜红色血液随痰喷出,有时量多达几十毫升甚至上百毫升。气候变化、劳累过度、情绪波动、饮食辛辣,以及合并感染等都可能成为诱因,导致旧病复发。单纯“止血”并不能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同时控制炎症、疏通气道、调理体质,从根本上改善肺络的破损和瘀血状态。
中医怎么看支扩咳血
在中医看来,支气管扩张属“咳血”“肺痿”“肺痈”等范畴,其核心病机为“虚实夹杂”:实为痰热瘀阻、肺络损伤,虚为肺脾气虚、阴虚火旺。长期反复咳血,往往夹杂瘀血不去,新血又来,导致络破血出、久咳不愈。
实证型:痰热壅肺,瘀阻络脉
此类患者多表现为急性发作期,咳嗽剧烈,痰黄黏稠或脓痰夹血,伴有发热、口干、咽痛、胸闷气促。中医认为这是“热灼肺络,迫血妄行”。治疗当以清热化痰、凉血止血为主,常选用如清金化痰汤合十灰散加减,药用黄芩、知母、桑白皮、牡丹皮、藕节、白茅根等,兼以活血化瘀药物如丹参、赤芍,帮助疏通瘀阻。
虚证型:肺气不足,脾虚不摄血
多见于病程较长、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咳嗽无力,痰白清稀,血色淡红,常伴倦怠乏力、纳差便溏、出汗、面色苍白等症。这是“肺气虚不能摄血”“脾虚生湿致痰”的表现。治疗应以益气固表、健脾止血为主,可选用归脾汤加减,常用药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炙甘草、仙鹤草、乌梅等,以固本培元、增强抵抗力。
瘀阻型:瘀血未清,新血夹瘀
部分患者虽未见明显感染征象,但咳血反复不止,量少色暗,呈咖啡色或夹有血块。这是瘀血阻肺络,络破血出的结果。中医称之为“瘀阻肺络型”,治疗当以活血化瘀、止血为主,方可“通则不痛、通则不出血”,常用方剂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药选桃仁、红花、丹参、川芎、三七等,既止血又不留瘀。
除药物外,中医综合调理手段也值得重视
针灸:选取肺俞、膈俞、足三里、合谷等穴位,通过调气活血、止咳平喘,辅助改善肺部微循环。
艾灸:温阳益气,适用于气虚型反复咳血患者,能有效提升肺脾功能,减少寒邪诱发。
中药雾化吸入:利用药物直接作用于呼吸道,清痰化瘀、消炎止血,适合痰黏难咳者。
生活调护,是防止咳血反复的关键
合理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鱼蟹等助火动血之品;平时多吃滋阴润肺、健脾化痰的食物,如百合、山药、银耳、莲子、南瓜。
调节情绪:情绪波动,尤其是怒气内郁,容易伤肝动血,加重咳血,应保持情志舒畅。
适度锻炼:选择太极、八段锦、缓步等柔和运动,既增强肺功能,又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咳血。
规律作息:充足睡眠可促进气血生化,有利于肺络修复。
支气管扩张引发的反复咳血,不应仅仅依赖止血药物,更需要深入理解病机,从肺脾功能、气血运行、痰热瘀结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调理。中医治疗在这方面提供了个体化、整体性、可持续的解决方案,尤其适合体质虚弱、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患者。止血不是终点,调血、补气、化瘀、养肺才是治本之道。对于支扩患者而言,中医的“辨证止血、扶正固本”思路,不仅能缓解症状,更有助于改善体质、减少复发、恢复生活质量。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正被咳血困扰,不妨咨询专业中医师,找到适合自身的调养方案,走上一条更稳妥、根本的康复之路。
(单位:灵山县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