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MRI技术的历史沿革:从X光到磁共振成像
2025-03-3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1.4万

撰文/屈小静

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推动了临床诊断、疾病治疗及医学研究进步。自1895年X光被发现以来,医学影像技术经历了多个阶段的革新与发展。特别是磁共振成像(MRI)的出现,不仅为临床诊断提供全新视角,也成功推动医学影像学从二维到三维、从静态到动态的演变。本文将深入探讨从X光到MRI之间几个关键技术进展,分析这些技术是如何促进影像学演变的。

一、X光发现与临床应用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X光,他通过实验发现,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能穿透物体并在荧光屏上显示影像。伦琴这一发现不仅为物理学提供全新研究领域,也为医学界打开一个崭新窗口,X光迅速被应用于临床,成为医学诊断重要工具。

X光能通过穿透人体,能呈现骨骼结构影像,极大提高骨折、关节错位、肿瘤等疾病诊断准确性。然而,X光影像只能提供二维图像,很多内脏器官或肿瘤等病变无法清晰显示。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医学界迫切需要一种能提供更清晰、更全面影像的新技术。

二、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诞生与影响

1973年,英国电子工程师、发明家亨斯菲尔德发明了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并成功进行首次人体扫描。CT通过不同角度X射线成像,结合计算机算法,生成更精细横断面图像,使得医生能更加精准查看体内结构。此外,CT还能在同一幅图像中显示出不同组织密度差异,帮助医生更好判断病变性质。因此,CT在脑部、胸部、腹部、骨骼等器官检查中应用广泛,特别是在急诊、创伤和肿瘤筛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尽管CT技术已经在临床上取得巨大成功,但CT使用X射线辐射,对患者具有一定辐射风险,且在对大脑、肌肉等软组织成像中,CT分辨率和准确性较低。为克服这些问题,医学界又将目光转向磁共振成像(MRI)技术。

三、数字化X光技术革新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和数字技术迅速发展,传统胶片X光逐渐被数字化X光(DR)技术所取代。数字化X光技术通过数字探测器代替传统胶片,可将X光图像转换成电子信号并在计算机上直接显示。这一技术不仅能提高图像质量,还可以改善影像处理、存储、传输等方面效率,使得X光检查更加快速、便捷。

数字化X光技术优势不仅体现在图像质量提升和处理速度加快,还在于它能减少患者辐射剂量。传统X光胶片需使用显影液,而数字化X光省去了这一过程,因此也不再需要使用有害化学药品。同时,数字化X光图像可进行后期处理,通过计算机对图像进行增强、去噪等处理,显著提高图像清晰度和诊断准确性。此外,数字化X光使影像资料存储、传输与共享变得更便捷,尤其在远程医疗和大数据管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四、磁共振成像MRI问世

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的诞生,标志着医学影像学一次重大突破。MRI技术基础原理由诺贝尔奖得主保罗·劳特布和彼得·曼斯菲尔德共同提出,并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进入临床应用。与CT和传统X光不同,MRI使用的是强磁场和射频脉冲,通过改变人体内的氢原子核磁场状态,利用其释放出的信号生成图像。

MRI技术具有多个显著优势。首先,MRI不使用X射线辐射,因此在长期使用中对患者健康影响较小。其次,MRI对软组织成像具有极高分辨率,能清晰显示大脑、脊髓、肌肉、肝脏等软组织细节。在临床上,MRI常用于诊断脑肿瘤、脑卒中、癫痫等脑部疾病、椎间盘突出、脊柱损伤等脊柱疾病及膝关节损伤、肌肉萎缩等关节和肌肉系统疾病。

另外,MRI还能根据组织不同特性,采用多种成像技术进行不同扫描,例如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弥散加权成像(DWI)等,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维度的信息,帮助其做出更加精准诊断,使MRI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

结语

从X光到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医学影像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量子技术不断发展,医学影像技术有望实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诊断和治疗,为全球患者健康保障做出更大贡献。

(单位: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2025年北京市全国科普月活动启动式盛大启幕 开启科普“全月深耕” 新征程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