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娟
当孩子突然发烧,许多家长往往手足无措:到底要不要立刻吃退烧药?要不要捂汗?什么时候该去医院?其实,儿童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并不总是“坏事”。关键在于科学判断病因和热度,采取合适的处理方式。与其慌张应对,不如掌握一套科学、实用的方法,有条不紊地守护宝宝健康。本篇将聚焦于儿童发热的成因、常见误区以及家长应对的关键措施,帮助读者从容应对高烧带来的挑战。
一、儿童发热的常见原因与科学认知
儿童发热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多数情况下是机体对外来病原的正常反应。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感染,如流感、感冒、手足口病等,这类发热多为短暂性,持续时间一般为3~5天,并可伴有咳嗽、流涕、腹泻等症状。细菌感染则相对少见,如中耳炎、肺炎或尿路感染等,通常症状更重,发热持续时间更长,且有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此外,部分宝宝在接种疫苗后,也可能会出现轻度发热,这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
许多家长在面对宝宝发烧时容易产生紧张情绪,认为发烧是危险信号,必须立刻退热或送医。然而,发热本身并不是疾病,而是一种保护性机制,有助于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激活免疫系统。因此,家长不必一发现宝宝体温升高就急于使用退烧药。体温在38.5℃以下,且宝宝精神状态尚可,能进食饮水时,可以先观察,多补充水分和适当休息。退热药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重复使用或剂量过大,防止药物副作用。
还有一种常见误解是“发烧会烧坏脑子”,这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成立。一般来说,病毒性发热极少引起神经系统损伤,只有在持续高热超过40℃且伴有惊厥、意识障碍等情况时,才需高度重视并及时就医。真正危险的是发热背后的严重感染或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而非发热本身。因此,家长应更加关注孩子的整体表现,如是否出现嗜睡、呼吸急促、抽搐、持续哭闹等异常行为,而不应仅盯着体温数字。了解发热的真正意义,有助于家长做出理性、科学的判断和处理。
二、家庭护理与就医判断的实用方法
在面对宝宝发烧时,家长首先应掌握正确的测温方法,这是判断发热程度和后续处理的基础。对于3个月以下的婴儿,推荐使用肛温计,因为其读数最准确;对于大于3个月的婴幼儿,可选择腋下测温或耳温枪。测温前要保持宝宝安静,避免哭闹、进食等干扰体温判断。体温在37.3℃~38℃为低热,38℃以上为中度发热,超过39℃则为高热。测量体温应定时进行,建议每隔4小时记录一次,以观察发热趋势而非单次温度。
当宝宝发烧时,家庭护理的目标是让孩子保持舒适,而不是一味降低体温。通过保持室内通风、适当减少衣物、用温水擦拭身体等方式自然降温。在宝宝体温超过38.5℃且情绪烦躁、饮食差或休息受影响时,可考虑使用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需按说明书或医嘱给药,切忌重复或交替使用药物。同时要让孩子多喝水,避免脱水。若宝宝出汗较多或腹泻呕吐,还需适当补充电解质。发烧期间应减少剧烈活动,保持安静的环境和充足的休息,有助于身体康复。
是否就医常令家长困扰。3个月以下婴儿一旦发热应立即就诊;3个月及以上若发热超72小时、体温超40℃,或出现抽搐、昏睡、呼吸困难、皮疹、频繁呕吐、拒绝饮水、尿量减少等情况,也应尽快就医。若退热后仍精神差或反复高热,需警惕潜在感染。反之,若孩子精神状态良好、能进食饮水、无其他严重症状,可先居家观察与护理,避免不必要就医造成交叉感染。掌握判断要点,有助于科学应对儿童发热。
结语
儿童发热虽常见,但科学应对至关重要。了解发热的常见原因,有助于减轻家长的焦虑。掌握正确的测温方法与护理手段,判断是否需要就医,不仅能有效缓解宝宝的不适,也能避免过度医疗。冷静观察、理性处理,是每位家长守护孩子健康的重要一课。科学育儿,从正确面对发烧开始,让每一次发热成为成长中的一次锻炼。
(单位:崇州市妇幼保健院,省市:四川省崇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