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前辈 正文
课本里的科学家|南仁东:用一生打开中国的“观天巨眼”
2025-08-27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5657

穿越贵州的千山万壑,他将目光投向宇宙最深处的秘密;坚守深山二十二载,他带领团队铸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病榻之上,他仍通过邮件一字一句指导调试。他,就是南仁东,用一生让中国睁开“观天巨眼”的科学家。

南仁东,我国著名天文学家、“中国天眼”(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南仁东星”,他的名字从此镌刻在浩瀚宇宙中。如今,他的故事走进了千万中学生的课本。

2025年秋季开学时,八年级的孩子们翻开人教版语文课本会读到一篇新增课文——《天上有颗“南仁东星”》。

这篇课文以细腻的笔触,勾勒了南仁东如何从一个痴迷星空的孩子成长为让世界瞩目的科学家。

“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课文中最动人的细节,莫过于南仁东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让我自己过去看。”这短短几个字,浓缩了他对科学的执着、对国家的责任。他不愿依赖国外的技术,而是坚定地选择自主创新,哪怕这意味着要面对无数未知的挑战。

1993年,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会上,多国天文学家联合提出了一个宏伟计划: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

从事射电天体物理研究的南仁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发展中国射电天文学的绝佳契机。“别人都有自己的大设备,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1994年,南仁东提出利用贵州喀斯特洼地,建造一个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取名为“FAST”,也就是“快”,蕴含着“追赶”“跨越”“领先”之意。

对这一想法,当时几乎所有专家都不看好:选址、论证、立项、建设,哪一步都不易。技术和工程上的巨大难度,让许多发达国家都望而却步。

为了给这个理想中的“巨无霸”找到合适的“家”,南仁东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选址之旅。他们先利用遥感技术初步筛选出3000多个洼地,再从中圈定300多个,进一步筛选至100多个,最后再一个一个“用脚去选”。那时候,从北京到贵州的绿皮火车单程要将近50个小时,而南仁东带着卫星图,不辞辛苦地一趟一趟奔赴西南山区。

选址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而南仁东已年近半百。面对陡峭的山林,他手脚并用,艰难攀爬;没有路的地方,他便从石头缝间的灌木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挪过去。有一次,瓢泼大雨倾盆而下,山洪裹挟着砂石,连大树都能连根拔起,在外勘探的南仁东靠着救心丸爬回垭口。

这样的艰险,在选址的十余年里,时常伴随着南仁东。他说,“找不到合适的洼地,我这一辈子死不瞑目!”

▲FAST选址期间的南仁东

从1994年到2005年,4000多个日夜,南仁东走遍了贵州大山里的上百个窝凼,大山里原本没有路的地方也被走出了路,只为给“中国天眼”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最终,他们成功锁定了大窝凼这个理想的台址。

2007年,FAST作为“十一五”重大科学装置,正式被国家批准立项。2011年3月,村民搬迁完毕,FAST工程正式动工建设。

22年心血为中国打开“天眼”

南仁东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近百次失败中不断突破。就在“中国天眼”这座传奇工程即将完美收官之际,周围人发现,那个曾经走路带风、声如洪钟的南仁东变了——他再也无法一口气爬到顶端,脚步愈发沉重,停下来休息时的喘息声也越来越急促。

南仁东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病痛无情地侵蚀着他的身体,但他的精神却从未被击垮。即便在经历了大手术、身体极度虚弱之时,南仁东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每天,他都会通过电子邮件与团队沟通交流,反复斟酌方案、确认细节。术后仅仅3个月,他便强忍着病痛回到了施工现场。此时的他,声音已然沙哑,说话时需要靠一口气顶着,但他依然一字一顿地询问、讲解,每一个问题都不放过。

“‘天眼’是一大群人的拼搏和努力,不是我个人,我们甚至于说这是一代人的努力。”他在接受采访时,几乎用尽全身力气般吐出一字一句,“‘天眼’如果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2016年,“中国天眼”落成启用。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

在落成典礼的前一天下午,已经被病魔折磨得十分虚弱的南仁东坚持从北京飞到贵州前往FAST基地。他第一次看到这个“望天巨眼”完全建成后的模样,那是他耗费了整整22年心血,终于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中为中国打开的“天眼”。

▲“中国天眼”全景(无人机照片,维护保养期间拍摄) 新华社记者 欧东衢 摄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因肺癌突然恶化,永远地闭上了他仰望星空、探索宇宙的眼睛。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需要认识南仁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塑造尤为重要。《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的入选,正是希望年轻一代能从南仁东的故事中汲取力量。

这篇课文教会孩子们:科学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热血的信仰。南仁东对星空的热爱,让他甘愿放弃国外的高薪,回到祖国投身科研事业。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家,不仅要有智慧,更要有情怀。

它还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南仁东用了22年,才让“中国天眼”从构想变成现实。这期间,他经历了无数挫折,甚至被诊断出癌症,但他从未放弃。这种“坚持理想、永不服输”的精神,正是当今青少年最需要的品质。

更重要的是,这篇课文让年轻一代明白:科学报国不是一句空话。南仁东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国的未来需要更多像南仁东这样的科学家,而这篇课文,正是播撒在青少年心中的一颗种子。

2025年的新学期,当八年级的孩子们翻开语文课本,读到《天上有颗“南仁东星”》时,他们或许会问:“我们为什么要学这篇课文?”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需要记住,是谁为中国科技发展铺就了道路;我们需要传承,那种自力更生、永不言弃的精神;我们需要相信,未来的星辰大海,将由今天的少年去征服。

参考资料:

1.“北京科协”公众号.回眸|南仁东:苍穹之眼,赤子之心

2.“北京出版集团”公众号.这部作品,进入语文教材!

3.“青春贵阳”公众号.《天上有颗“南仁东星”》,登上人教版语文课本

4.“央视网”公众号.人教版语文教材新增一篇课文,致敬这位伟大的“追星”者

5.“央视新闻”公众号.人教版语文教材,新增这篇课文!

6.“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公众号.12年,只为“中国天眼”寻找一个又圆又大的“坑”|南仁东

7.“中科院之声”公众号.南仁东:我们没有,我挺想试一试

8.“CCTV国家记忆”公众号.他用22年让中国打开“天之眼”,却没能看到今天这一幕

9.《光明日报》.有一点瑕疵,都对不起国家!

来源: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策论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北京探索
谱写科技强国建设的“北京篇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纪实
地下700米捕捉“幽灵粒子”!江门中微子实验正式运行
沙金 “平替” 黄金?醒醒!这是一场美丽而危险的幻觉
推荐阅读
回眸|南仁东:苍穹之眼,赤子之心
2025-02-19 北京科协微信公众号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