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利莲
在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每逢雨季蚊虫滋生,登革热、寨卡等“虫媒传染病”频频出现。近年来,基孔肯雅热这个名字也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它由蚊子传播,症状与登革热相似,患者常出现高热、头痛和剧烈关节疼痛,严重时甚至难以行走。虽然多数患者最终能康复,但这种疾病带来的痛苦和公共健康风险不容小觑。在防治过程中,除了现代医学,壮、瑶民族医药也展现出独特价值。
基孔肯雅热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患者通常在感染后数天出现发热、皮疹和明显的关节疼痛,其中关节痛最为突出,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虽然死亡率较低,但对生活质量影响显著。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采取退烧、补液、止痛等对症治疗。因此,预防与辅助疗法显得尤为重要,壮瑶药在这方面提供了独特的参考价值。
壮瑶医学怎么看待基孔肯雅热
在壮医、瑶医理论中,基孔肯雅热多属“湿热疫病”。壮医“毒虚致病”论认为病毒属“热毒湿邪”,侵入人体“龙路”“火路”(即气血运行的通道),导致气血阻滞,引发高热与关节疼痛。瑶医“盈亏平衡”观强调疾病因体内“盈亏失衡”而生,需通过祛湿、通络、排毒恢复平衡。蚊虫被视作“热毒”的传播者,而在暑湿环境下人体更易受邪气侵袭,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肿痛。壮瑶医常用草药和特色疗法来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减轻症状、帮助康复。
现代研究表明,基孔肯雅热患者体内常有明显的炎症反应,导致关节疼痛和肿胀,而一些壮瑶药物确实含有抗炎、抗病毒或免疫调节成分,壮瑶医外治法融合物理刺激与药效,直达病所,这让民族医药的经验有了科学解释。
常见的壮瑶药与应用
清热解毒类:如肿节风、金银花、鸡骨草、土茯苓等,可泡茶或煲汤,缓解发热倦怠,其中多酚和黄酮成分具有抗炎抗病毒作用。
祛湿利关节类:壮医常用的五指毛桃、瑶医常用的牛大力,被视为补气祛湿、强筋壮骨的佳品,可用于缓解基孔肯雅热后的关节疼痛。
活血化瘀类:如络石藤,瑶医常用于舒筋活络、缓解关节僵硬。现代研究表明,其提取物可改善循环并减轻炎症。
壮瑶医的特色疗法
壮瑶医在治疗风湿类疾病时,常以外治为主,通过物理刺激与药效相结合,让药力直达病所,疏通“两路”。常见方法包括药浴或熏洗,用络石藤、肿节风、两面针、千斤拔等活血化瘀的中药煎汤熏洗关节,缓解肿痛;刮痧、拔罐用于背部膀胱经的刺激,通过“排痧”促进循环,减轻发热不适;壮医针灸刺激曲池、足三里等穴,调节气血运行,减轻关节炎症。
民族智慧与现代科学的契合
研究发现,一些常用的壮瑶药物含有抗氧化、免疫调节和抗炎成分,这正好对应基孔肯雅热的病理机制。例如,金银花提取物被证实具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五指毛桃中的黄酮类物质能减轻炎症。在广西,壮瑶药防治虫媒传染病的经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公共卫生实践。
防病先防蚊:预防的重要性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清除积水,药草熏烟(如艾草、苍术)能够减少蚊虫滋生;佩戴壮瑶特色香囊,含艾叶、石菖蒲、薄荷等芳香药材,驱蚊兼调节气机;外出时注意穿长袖衣物,使用驱蚊剂;夏季夜晚使用蚊帐,避免蚊虫叮咬;一旦出现发热伴关节疼痛,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
民族医药在大健康中的意义
壮瑶药对基孔肯雅热的辅助作用,不仅体现了民族智慧,也让我们认识到:健康管理从来不只是依靠药物,而是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自然疗法的综合。民族医学注重“人与自然的平衡”,这种理念与现代“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思想高度契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基孔肯雅热等传染病并不仅限于某一地区。壮瑶医学的经验提醒我们,传统医药不仅是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应对公共健康挑战的宝贵资源。
基孔肯雅热并不可怕,现代医学提供了诊断和对症支持,民族医学则贡献了独特的食药经验和康复方法。壮瑶药的智慧,不在于一味草药能解决所有问题,而在于整体观念与自然相融,让健康回归日常。面对疾病,科学与传统并不是对立的两端,而是可以携手并进的伙伴。壮瑶药抗击基孔肯雅热,不仅是一种防病方式,更是民族智慧守护健康的生动体现。
(单位:广西国际壮医医院明秀分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