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胸痛、胸闷就是冠心病?大内科医生教你区分“危险信号”与“普通不适”
2025-04-2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3万

撰文/苏金闯

在临床门诊中,常有患者捂着胸口紧张询问:“医生,我这几天总胸闷胸痛,是不是得了冠心病?”事实上,胸痛、胸闷是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并非所有此类症状都指向冠心病。据临床数据统计,约40%的胸痛患者最终确诊并非心血管疾病,而是由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甚至心理因素引发。作为大内科医生,有必要教大家科学区分“致命危险信号”与“普通身体不适”,避免过度恐慌或延误治疗。

首先要明确,冠心病引发的胸痛有其典型特征,可通过“3个特定”快速识别。一是特定诱因,多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或饱餐后发作。比如爬楼梯到3层就出现胸痛,休息5~10分钟后缓解,这是因为心脏耗氧量增加时,冠状动脉狭窄无法满足供血需求。二是特定部位,疼痛主要集中在胸骨后或左侧胸部,可向左肩、左臂内侧甚至下颌、咽喉部放射,部分患者会误以为是“牙疼”或“嗓子疼”。三是特定感受,多表现为压榨样、紧缩样疼痛,如同胸口被重物压迫,而非尖锐刺痛或隐痛,且疼痛持续时间通常为3~5分钟,若超过20分钟不缓解,需警惕急性心肌梗死。

但并非所有胸痛都与心脏相关,以下三类常见病因容易被混淆,需重点区分。第一类是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炎、胸膜炎、气胸等。这类疾病引发的胸痛多与呼吸、咳嗽相关,比如深呼吸时胸痛加重,同时可能伴随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以气胸为例,患者常突然出现一侧胸痛,疼痛尖锐如针刺,随后伴随胸闷、呼吸困难,多见于瘦高体型的年轻人或有肺部基础疾病者,通过胸部CT或胸片即可明确诊断。

第二类是消化系统问题,胃食管反流病、胆囊炎、胃溃疡是“伪装”成心脏不适的常见元凶。胃食管反流病引发的“胸痛”多在餐后1~2小时出现,伴有反酸、烧心感,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下方,平卧时症状可能加重;胆囊炎发作时疼痛常位于右上腹,可放射至右侧胸部或肩背部,进食油腻食物后症状明显,部分患者会误判为“胸口疼”。这类症状与冠心病的最大区别是,服用抑酸药(如奥美拉唑)或解痉药后,疼痛多能明显缓解。

第三类是非器质性疾病,即心理因素或肌肉骨骼问题导致的胸痛。现代人群生活压力大,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引发“功能性胸痛”,表现为胸部隐痛、刺痛,疼痛位置不固定,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同时伴随失眠、乏力、情绪低落等症状,检查后无任何器官病变。此外,长期伏案工作、姿势不良可能导致胸壁肌肉劳损,按压胸部特定部位时会出现明显压痛,活动或改变姿势后症状可能减轻,这类情况通过休息、局部热敷即可缓解。

除了自我初步判断,掌握“危险信号识别口诀”能帮助大家快速应对紧急情况。当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拨打120:胸痛伴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呼吸困难;胸痛持续超过20分钟且休息后无缓解;胸痛同时出现头晕、意识模糊、四肢冰凉。这些是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致命性疾病的典型表现,黄金救治时间窗极短,延误可能危及生命。

而对于普通不适,可通过“观察+简单处理”初步应对。若胸痛与情绪、姿势相关,且无其他伴随症状,可先调整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观察1~2天;若伴随反酸、烧心,可暂时避免辛辣、油腻食物,餐后不要立即平卧,必要时服用非处方抑酸药;若胸痛与呼吸相关,且出现咳嗽、发热,应及时到呼吸科就诊,排查肺部疾病。

最后需要提醒的是,无论何种原因引发的胸痛,若症状反复出现或持续不缓解,都应及时就医,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胸部CT、胃镜等检查明确病因。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等冠心病高危因素的人群,即使胸痛症状不典型,也不能掉以轻心。科学区分症状不是为了“自我诊断”,而是为了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既不因过度恐慌占用医疗资源,也不因忽视危险信号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才是对自身健康最负责任的态度。

(单位: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杨税务镇安乐村卫生室,省市:河北省廊坊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推荐阅读
冠心病并非老年病:年轻人也可能“悄悄中招”
2025-04-28 北京科技报
认识冠心病,守护“心”动力
2025-04-21 北京科技报
冠心病离你有多远?
2025-04-21 北京科技报
认识冠心病,呵护“玻璃心”
2025-04-07 北京科技报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