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科学传播 弘扬科学精神
APP下载
扫码下载APP
融媒矩阵
  • 人民号
  • 科普号
  • 北京号
  • 微博号
  • 头条号
  • 腾讯号
  • 百度号
  • 央视频号
  • 抖音号
  • 微信号
QR Code
当前位置: 首页 正文
痰湿体质眩晕?中医祛风化痰方清“浊”解
2025-04-21 来源:北京科技报 阅读量:2.5万

撰文/吴艳丽

痰湿体质人群很容易出现眩晕,以如裹如蒙、头晕昏沉、胸闷、恶心、舌苔白腻等为主要症状,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影响。从中医学角度看,痰湿体质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浊上蒙清窍,气机阻滞,风邪扰动,诱发眩晕。在实际中,可以尝试利用中医祛风化痰方清理体内浊邪,从而改善患者症状。

中医病机:痰浊阻窍,风痰上扰是关键从中医学角度看,脾是“生痰之本”,痰湿体质者大多是由于缺乏运动、长期吃油腻或生冷食物,造成脾运化能力衰弱,水湿难以正常代谢,聚湿生痰。痰浊为“浊邪”,容易随气机上逆,导致脑窍蒙蔽,浊阴不降诱发头晕昏沉。痰浊久郁化风,外感风邪与内痰结合,引起“风痰”,加重眩晕,并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旋转。

经典方剂:镇眩汤,清“浊”止眩中医治疗痰湿体质眩晕的关键是祛风化痰,燥湿和中,镇眩汤是清“浊”止眩,治疗风痰眩晕的经典方剂,方剂为天麻10g、法半夏9g、葛根12g、柴胡10g、黄芩9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9g,具有息风化痰、升清降浊的功效,组方中天麻可平肝息风、止眩晕;法半夏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作用;白术与茯苓可健脾祛湿,从根源减少痰浊;葛根、柴胡、黄芩合用可清热利胆、疏解表邪,三者配伍能清泄里热、透泄退热,并且能调和气机,改善口干口苦;甘草调和诸药。该方剂在风痰上扰型眩晕中有良好应用,可有效改善患者反复头晕、恶心欲吐、口干口苦、胸闷心烦、气短、舌质淡苔白腻等症状。

特色疗法协同,提升清“浊”止眩效果在痰湿体质眩晕患者治疗中,可在经典方剂基础上,辅以中医特色疗法,从而提升清浊止眩效果,促进患者康复。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穴位针灸,从而疏通经络,化痰止眩,可选百会穴、风池穴、丰隆穴等穴位,其中百会穴有清利脑窍、升举清阳的作用;风池穴有通络止痛、祛风散寒之效;丰隆穴有疏通经络、健脾化痰的效果,三穴合用能有效化痰浊、祛风邪。在患者用药期间,还可进行穴位按摩,通过日常调理预防复发,巩固治疗效果。每日可按摩2~3分钟丰隆穴、内关穴、太冲穴,其中丰隆穴能化痰;内关穴可理气和胃,改善恶心呕吐症状;太冲穴平肝息风,缓解风痰上扰,通过穴位按摩能降低眩晕复发率,并且穴位按摩操作简单,可用于日常防护。此外还可对患者进行食疗,药食同源共同助力清浊祛风,痰湿体质患者可食用陈皮茯苓粥、半夏山药汤等,陈皮有理气化痰的作用,茯苓能健脾祛湿,山药能补脾益肾,药食同源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长期食用食疗方,能改善患者痰湿体质,控制疾病发展。

生活调护,预防复发痰湿体质形成与生活习惯有较大关联,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加强生活调护,从而起到清浊止眩、预防复发的作用。首先患者要在饮食方面避“湿”,控制痰浊形成。尽量不吃、少吃生冷、油腻、甜腻食物,如冰饮、肥肉、奶油等,这些食物会造成脾阳受损,加大水湿聚积;要少喝酒,酒精会助湿生热,诱发痰热上扰型眩晕。在生活中可适当补充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冬瓜、红豆、薏米等,痰湿体质者每日可服用一些祛湿食物,有助于体内痰湿水平下降。其次患者可借助运动祛湿,同时也促进脾运化能力提升,推荐痰湿体质者每日可进行30分钟的低强度有氧活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这些运动的动作温和,可改善患者身体循环,有助于机体祛湿。在平常要注意不久坐、久站,避免气机郁滞引起水湿内停。此外痰湿体质者还需要注意保持作息良好,防止熬夜损伤脾阳,每日应在晚上11点前入睡,长期熬夜会降低脾运化功能,加重痰湿堆积,坚持规律作息更有助于脾阳养护,能明显提升水湿代谢水平。

总之,中医治疗痰湿体质眩晕以清浊止眩、祛风化痰为主,可通过镇眩汤结合中医特色疗法、生活调护等,实现标本兼治。其不仅能改善患者症状,还能改善患者体质,降低旧病复发风险、安全性强、副作用小。因此在实际中,痰湿体质者可借助中医手法,清浊祛痰,改变眩晕带来的困扰。

(单位:钦州市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

典赞时刻·2024首都科普年度榜单发布
2024年我和妈妈学科学
医路·新青年:述说新时代首都青年医者故事
要闻关注
北京:科技文化融合撬动新消费
前沿学术碰撞,创新力量汇聚!第28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开幕
北京已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
“中关村指数2025”发布!IASP2025大会奏响创新强音
QR Code
扫码分享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