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苏贤伟
进入秋冬季节,气温逐渐下降,空气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反复咳嗽、喉咙干痒、气短、痰多等不适症状。中医认为,秋冬是“燥邪”盛行的季节,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最容易受到侵袭。尤其是一些本身肺功能较弱或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更易在此时出现症状加重。现代医学多从感染、过敏、气道高反应性等角度解释,而中医则重视整体调养,通过调肺养气,帮助增强体质,减少咳嗽发作。
中医怎么看秋冬咳嗽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与皮毛、鼻窍、喉咙关系密切。秋冬之际,气候干冷,燥邪易伤肺,导致肺气失宣、失润,引发咳嗽。寒邪也常趁机侵犯人体,导致肺气闭郁,表现为咽痒、干咳、痰稠难咯,甚至气喘胸闷。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疾病未发生时即开始调养,强调从体质入手,增强肺的功能,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对已出现咳嗽的人群,中医治疗则会根据不同症型进行辨证施治,配合日常调养,更加安全、温和、个体化。
秋冬调肺养气的核心原则
饮食调养:中医强调“药食同源”,秋冬饮食应以滋阴润肺、益气养阴为主。适合多吃一些润燥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萝卜、蜂蜜、沙参、玉竹等。这些食物可以帮助缓解咽干、干咳等症状。例如,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适合秋冬干咳、咽干、少痰的人群。银耳性平味甘,有润肺生津、益气补脑的作用,可炖汤或煮羹食用。蜂蜜则能润燥止咳,尤其适合早晨空腹温水冲服。饮食应忌辛辣、油炸、烧烤等刺激性食物,易助火伤阴,加重咳嗽和喉咙干痛症状。
中药调理:对于体质较弱、易咳嗽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滋阴润肺、益气固表的中药,如沙参、麦冬、太子参、黄芪、玉竹等。这些药材常被用于煲汤或煎煮代茶饮,既能日常调理,又能增强抵抗力。如果已出现明显咳嗽,应当根据症型选择中药治疗。例如,风寒咳嗽多表现为咳声重浊、痰稀白、怕冷,可用荆芥、苏叶、生姜等;风热咳嗽表现为咽喉疼痛、痰黄黏稠、口干,可用桑叶、菊花、薄荷等清热宣肺;燥咳则应多用润肺止咳的药材,如沙参、麦冬、川贝母等。但中药调理要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宜盲目自行购买和服用。
适度运动:中医认为,适度的运动可以增强肺的宣发肃降功能,促进气血流通,提升整体免疫力。秋冬时节可选择散步、太极拳、八段锦、慢跑等温和运动,避免过于剧烈、耗气伤阴的运动方式。练习呼吸操也很有益处,如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都有助于增强肺功能,改善呼吸效率。每日清晨或空气较好的时段,在户外进行呼吸锻炼,可使肺泡得到更充分的扩张。
艾灸与推拿:艾灸是中医调养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具有温阳散寒、通经活络、扶正祛邪的功效。针对容易秋冬咳嗽的人群,可在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等穴位进行艾灸,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温肺止咳。推拿也是一种简便有效的调肺方法,如推揉肺俞穴、按揉迎香穴、摩擦胸部,可疏通经络、宣肺止咳。
注重保暖:秋冬气温起伏较大,稍有疏忽就容易着凉,引发或加重咳嗽。应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注意背部、颈部和脚部保暖,这些部位是寒邪易侵入的“门户”。夜间睡眠时也要防止受凉,避免开窗直吹或空调温度过低。室内要保持适宜湿度,避免过度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在室内放一盆清水。
何时需要及时就医
咳嗽持续超过三周,且症状加重;痰中带血或咳出大量浓痰;呼吸急促、气喘加剧;发热持续不退或伴有明显胸痛;原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明显加重。及时接受专业检查和治疗,有助于尽早发现潜在严重疾病,避免延误病情。
秋冬季节是咳嗽高发期,但并非无法预防。中医强调天人合一、顺应自然,通过饮食调养、适度运动、穴位调理、保持环境湿润等多种方式,全面提升肺的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治未病”的效果。调肺养气并非一朝一夕,关键在于坚持。与其在秋冬到来后忙于对抗不适,不如提前行动,把润肺养气融入生活,让呼吸更顺畅、身体更舒畅。只有肺功能稳定、气血充足,我们才能在寒凉的季节中依旧保持活力,安然度过秋冬。
(单位:钦州市中医医院,省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