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婵
体检结束后,很多人第一时间翻开报告单,总会盯着几个关键指标: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有人看到数值超标便焦虑不安,有人看到“正常”就放下心来。其实,这些检验结果背后藏着身体的许多秘密,它们就像健康的“晴雨表”,能提前揭示风险,却也需要正确解读。检验科医生常说:“化验单不是判决书,而是身体的信件。”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糖、血脂以及肝肾功能这些常见指标,帮大家科学认识身体的状况。
血糖:身体能量的信号灯
血糖是体检中最受关注的指标之一。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大脑尤其依赖血糖供能。正常情况下,血糖水平会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既不会过高,也不会过低。血糖过高常见于糖尿病及糖耐量受损,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引发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病风险,还可能伤害眼睛、肾脏和神经;血糖偏低可能由饥饿、过量运动、药物引起,轻则出冷汗、心慌,重则意识丧失。因此,血糖异常并不只是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全身器官健康的警示。尤其是餐后两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更能反映长期的血糖控制情况。
血脂:血管的“隐形杀手”
血脂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这些成分在体内都有作用,一旦失衡就会对健康构成威胁。低密度脂蛋白过高会沉积在血管壁,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甘油三酯升高不仅损伤血管,还可能诱发急性胰腺炎;高密度脂蛋白过低意味着清除血管垃圾的能力下降。血脂异常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此被称为“隐形杀手”。很多人直到发生心肌梗死或脑梗才意识到问题,其实检验科的化验单早已给出过预警。
肝功能:解毒和代谢的窗口
肝脏是人体的“化工厂”,负责解毒、合成蛋白质、代谢药物和储存能量。肝功能检测包括转氨酶(ALT、AST)、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转氨酶升高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酒精性肝损伤,短期熬夜、喝酒、吃药也可能导致轻度升高;白蛋白下降提示肝脏合成功能受损;胆红素升高可能是肝炎、胆道阻塞或溶血引起。很多人一看到转氨酶高就惊慌,其实要结合病史和生活习惯来看。有时是暂时波动,但如果持续异常,就要警惕慢性肝病。
肾功能:身体“过滤器”的健康密码
肾脏的主要任务是排泄代谢废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肾功能常见检测指标有肌酐、尿素氮、尿酸等。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是慢性肾病的重要指标;尿素氮异常可能与饮食、脱水、消化道出血或肾脏疾病有关;尿酸升高常见于痛风,但也可能因饮食、代谢紊乱导致。肾功能的变化往往比较隐匿,早期不易察觉。等到明显症状出现时,可能已进入中晚期。
这些指标之间的“暗中联系”
血糖、血脂、肝功能和肾功能看似独立,其实关系紧密,常常互相影响。比如,高血糖长期存在会损伤肾小球,成为慢性肾病的重要原因;血脂异常则可能让脂肪堆积在肝脏,引发脂肪肝,严重时发展为肝硬化;而肝脏作为代谢中心,一旦功能受损,就容易导致血糖和血脂出现波动;肾功能下降时常伴随血压升高,而高血压又会反过来加重肾脏损伤。这就是为什么检验科报告单往往一整套项目一起查,而不是单独看某一个指标。
常见的误区
指标正常就绝对没事:化验结果在参考范围内,并不代表百分百健康。例如,有些早期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或餐后血糖已异常。
轻度异常就紧张:一次轻度升高不一定意味着疾病,饮食、运动、熬夜、药物都可能影响结果。更重要的是看趋势和持续性。
只关注单个指标:只盯着“血糖”或“血脂”,忽视肝肾功能,容易漏掉全局问题。身体是一个整体,检验结果需要综合判断。
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这些化验指标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身体在和我们对话。它们揭示了血管是否健康,能量代谢是否正常,肝肾这两大“工厂和过滤器”是否运转良好。检验科的化验单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提醒我们关注生活方式,督促我们定期复查,也帮助医生制定科学的诊疗方案。与其担心一两个指标的波动,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自我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守护血糖、血脂与肝肾的健康密码。
(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省市:重庆市)